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要进一步利用好新兴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承载作用,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上传播的主阵地,就要加强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访谈、直播和视频的载体作用;构建掌上学习平台;构建网络学习教育平台;运用博客、微博等新技术,开展拍客、播客等新业务;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媒体;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伴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诞生,信息传播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判断、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也是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1]要紧紧抓住建设学习党组织和创先争优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承载作用,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上传播的主阵地。
一、加强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宣传、教育、普及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掌握、所运用的过程。充分利用网络传媒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服务、为“大众化”服务,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深刻理解,并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之所在。[2]而载体形态的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通道。以往的宣传教育,更多倚重于会场、讲堂以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容易形成薄弱点和空白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拓宽原有载体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载体新阵地,通过丰富多彩的载体平台实现与人民群众的有效对接。为此,一是要把加强主流网络阵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当今社会网络大众化已是一种趋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落后于时代潮流,应主动借助网络优势,努力创建一批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站。二是要积极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去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和移动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普及,使其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强阵地,在网上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掌握网上思想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积极协调推进主流网站建设,使其发挥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网上舆论的主阵地作用。做到“主旋律在哪里、主阵地在哪里、我们就宣传到哪里”。三是要打造新媒体强势品牌。福州市现办有三十几个网络频道、福州日报的手机报、福州新闻网的WAP网站,开辟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和重大典型的专题宣传,加强特色频道和品牌栏目的培育工作。福州新闻网的理论频道自开通以来,及时刊发中央、省委、市委的有关精神、重要思想观点、重要理论文章,推广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教育的突出经验和特色做法,共享我市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最新理论成果,受众点击率达30多万人次,收到良好的理论宣传效果。
二、充分发挥访谈、直播和视频的载体作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突出,其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新特点。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整合各种思想思潮,正确处理引领社会思潮与包容差异、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在多种形式手段的灵活运用中突出主题,在多样和声的烘托中凸现主调,把体现党和政府主张与反映社情民意统一起来。结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顺应信息接受与意愿表达渠道日益多样的条件背景,在舆论传播中坚持正确导向,在交流互动中统一认识,在比较竞争中主动引领,在信息服务中普及引导,努力实现自上而下的普及推广与自下而上的认知认同的统一。为此,一是要应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网络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信息更新及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网络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因失序引起混乱,任其发展会引起社会失衡心理,造成人性的缺失和人格的边缘化,甚至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会由于数字化和虚拟性而在网络中迷失或被异化。因此,要关注网民需求的新变化,应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吸引网民、服务网民、赢得网民。二是可以通过网上互动社区,及时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设置为论坛互动话题,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以正确引导,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增强理论传播的实用性。三是充分发挥网络访谈、直播和视频内容的独特作用,使网上理论宣传更加生动鲜活。今后,可在福州新闻网理论在线或者福州广电明珠网开通视频和重大理论问题访谈栏目,适时请省市社科理论专家作客本栏目,通过访谈,回答广大市民网民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
三、构建掌上学习平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结推广闽清县手机党校的经验和做法,精心打造“新、精、快、准”理论信息平台。一是要进一步在网络和移动新媒体的结合点上下功夫,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方式、新方法。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借助飞信平台,推出“党性教育”、“政策法规”、“党的理论知识”等各种形式的手机课堂,运用飞信上课、手机竞答、手机征文等新载体和新形式,以“精炼、高效、短、平、快”的效果,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普及到广大手机用户中。二是要通过手机QQ聊天、手机短信、飞信等掌上交流平台对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宣传教育。网络和移动媒体的开放性、快捷性和互动性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好奇心,成为他们获得信息和交流学习生活心得的重要工具。学校的党委宣传部门要通过校园网,设立相关的主题网页或者专栏,开辟理论学习阵地,开展开放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通过手机课堂,定期向学生发送信息,适时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理论普及教育。三是要通过手机短信、飞信,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息渗透功能,让流动党员、自主择业的党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
四、构建网络学习教育平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技术的数字化,使人类开始步入数字经济、数字政治、数字军事、数字文化、数字教育和数字管理乃至于数字地球村。构建网络学习教育平台:一是要通过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物、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平台构建,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广大基层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对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进行网络转化。二是可以通过电子图书的形式,添加年青人喜爱的网络游戏等内容,吸引年青人的阅读兴趣,使年青人也能拥有网络精神家园。三是要注意发挥互联网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方面的优势,建立网上党员之家,网上党支部,网上理论学习园地等形式,抓好农村外出务工党员、城市社区党员和非公经济组织党员的管理工作。这样既可以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理论宣传的时效性。
五、运用博客、微博等新技术,开展拍客、播客等新业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遵循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情景、接受方式、接受偏好,努力提高引导艺术,用群众语言述说身边变化,做到用事实说服人、用真情感动人、用道理教育人,增强传播力,提高公信力。为此,一是要发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时代先锋人物、社会知名人士的感召力,通过发动名人开博、撰写微博等形式,请典型人物讲述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教育启发网民,传播科学真理、倡导和谐理念、增进思想共识。二是要充分利用知名党建网站,上传著名专家学者的音视频讲座,热点专题访谈等网民喜闻乐见的资讯,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平台,成为普通网民喜欢登陆并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知识教育平台。三是要在主流网站上特别是单位的局域网上开辟专家博客、论坛和QQ群,及时了解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反映,进一步增强基层理论普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六、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合格的、优秀的网络理论宣传人才是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通新闻业务、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高素质复合型队伍。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壮大采编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批人民群众喜爱的网络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二是要切实加强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培养一批有影响的专业网络评论员,不断壮大网上评论力量。三是要加强对全市社科理论工作者、基层理论宣传队伍进行网络理论宣传的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的水平和能力,为网络理论宣传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1-24.
[2] 周锡生.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理论宣传中的作用[N]. 人民日报,2010-03-26.
(中共福州市委讲师团 陈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