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中国共产党90年民生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2012-02-21 10:21:32来源:福州党校学报

    摘要: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加强民生建设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生建设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民生建设史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党的90年历史,民生建设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民生建设的实验

      中国共产党早期就十分重视民生建设,关心民生发展。党的一大纲领就表明自己是以马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二大通过了《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提出了“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井冈山斗争时期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凡地主、寺庙、公共机关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属分给贫苦人民和退伍兵士耕种使用。党和红军在闽西时还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1926年党的六大提出了尽可能地领导群众的经济斗争,努力扩大农村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贫苦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从各方面支持红军和共产党。这一时期,党的民生建设最集中的成果体现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等法令的制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了《施政纲领》: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改良人民生活,发展教育,举办学校,开展识字运动,提高边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实行减租减息和部分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等等,使各界都有事做,都有饭吃。这是我党在局部执政环境下民生建设的生动体现和实践。解放区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使得解放区广大的民众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人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大力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是抓住当时民生中的最重要环节土地问题,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度,激发了千千万万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2.1949—1978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发展道路进行艰辛探索

      1949年2月毛泽东同斯大林派来的代表米高扬进行会谈,在谈到关于胜利后恢复生产和经济建设问题时,毛泽东同志说:“中国连年战争,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痛苦。战争一旦结束,我们不但要恢复生产,而且要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的国民经济。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解决人民的衣食住问题和安排生产建设问题。”[3]1949年9月人民政协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经济政策、文化教育等民生方面的内容。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经济、政治、社会发生的变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规定了民生发展的方向。“一五”计划完成,工业、农业、商业和科学教育文化事业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确定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任务以及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发表、1959年后,我国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中央于1960-1962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都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努力处理好生产与吃饭、积累与消费等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我们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由于 “左”的错误趋向逐步发展而导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推到了崩溃边缘,使民生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3.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民生事业的新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我国民生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提出,已内在的包含了民生建设的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一次革命性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逐步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从1978年到1984年仅用6年的时间,中国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提出了90年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目标:“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4]小康社会目标、经济社会三步走战略确定,对民生建设的定位与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民生建设不断地得以推进,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八五”计划的完成,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科技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五天工作制,文化生活更加丰富。1994—2000年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消灭绝对贫困。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这是我党民生建设的一个大动作。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民生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论断,从而为民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问题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从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初步建立起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民生建设道路,从而把我国带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发展之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民生事业的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展开民生建设,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创新与和谐型的民生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求:(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2) 扩大 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生工程,并且是一个巨大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这就是人民群众的新希望、新要求、新期待。

      二、我党在民生建设实践中的几点启示

      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由此,我国现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选择,在这里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本文就不再论述。

      纵观我党民生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民生建设关系着民心问题。民生连着民心,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就国家治理的一般经验而言,民生建设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稳定,能否持续发展。邓小平深刻地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5]1921年共产党的成立就宣告自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劳动群众谋利益求幸福,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任何的私利。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毛主席概括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思想和行动准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发展,都是沿着这条路线进行的,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之路实际上就是民生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更是民生问题不断得到重视发展的时期,是民生问题改善最好最快的时期。实践证明,只有重视加强民生建设,国家才能安定稳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只有抓住民生这个根本,才能抓住民心,才能有执政坚实基础。

      2.民生权利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民生权利,要靠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来保障才能得到实现。中央苏区就制定了《土地法》、《劳动法》、《宪法》、《经济政策》等来保障民生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显著增强。可以说,今天的民生状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最好的。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旧体制不断解体,而建立和完善新体制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必然会加剧经济社会生活的矛盾。比如,我国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方面,就出现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陆续颁布和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等,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将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保障民生权利。

      3.民生建设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1840年《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理想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稍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重申了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主张。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此民生问题,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把自己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最终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其中就是涵盖了的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问题。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是最重要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

      4.民生建设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指导民生工作,就是要求我们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协调统筹好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的关系,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高目标,使全体人民朝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02 .

    [2]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3] 金冲及.毛泽东传1983—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910.

    [4] 范希春.中国高层决策六十年[M].京华出版社2010:401.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俞慈珍)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