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建设学习型政党视域下党内民主的发展

2012-02-22 09:24:38来源:福州党校学报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为新时期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提供新思路。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党内民主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是党员民主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在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转变成党内民主培育、实践的过程,不断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倡导终身式、互动式、团队式学习,营造党内民主的良好环境,为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党内民主;学习型组织

      党内民主,就是全体党员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的制度规定和党内政治生活,其实质是党内事务由党员当家做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1]因此,在全面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借鉴、利用学习型组织理念和载体,形成党内民主与学习型政党之间良好互动机制,已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积极发展党内民主,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

      1.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党内民主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组织结构变化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有着紧密的关联。一方面,学习型组织是顺应组织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应运而生的;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在促进知识、信息自由而持续地在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部分、各层次之间进行交换,促进组织学习力的不断提升上有着其他组织结构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2]因此,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首先要明确自身组织结构变革和创新的任务。 这既是党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也将为党内民主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氛围。建设学习型政党和打造学习型组织文化的过程必然伴随政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的变化。它所带来的分权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平等参与、民主协商的工作风气等,意味着要发扬党内民主,允许下级组织、基层组织或资历浅、职务低的党员有发表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和建议的权利。这契合了当今世界民主化的发展大潮流,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包括执政党自身建设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趋势相适合。但是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以集中为主,民主与集中处于失衡状态,至到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民主,扩大党员对党务的有效参与,改变集中过多而民主不够的状况,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改革的大方向,这一发展方向正与学习型组织理论所内含的精神实质是相一致的。

      同时,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开放式、民主式、互动式的学习理念也同党内民主的理念是相吻合。在社会变化速度、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的时代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和角色往往是比较固定的,即长者、家长、上级是老师,担负着传承知识、教育培养后辈、子孙和部属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在知识增长传播速度和知识折旧的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地位、角色将会被重新界定:谁拥有知识谁就有资格成为老师,谁缺乏知识谁就应甘当学生。后辈、子孙和部属只要学习的速度、效果快于长者、家长、上级,他们也可以在一些方面成为老师。这意味着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和上级党组织不仅要当好普通党员的“先生”,而且要当好普通党员的“学生”。

      2.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正确应对世界民主化潮流挑战的现实需要

      民主无论是作为制度还是价值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巨大的民主化潮流,冲击着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至今仍方兴未艾。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这次民主化运动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面对世界民主进程的大势,遗憾的是,前苏联以及东欧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在民主建设上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奉行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标准,走上了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其结果不仅丢失了政权,而且党本身一度遭到取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这些党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对外部思想的冲击缺乏认真的分析,吸收、借鉴西方式资产阶级政党民主时又盲目照搬,对“民主化”进程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没有看到不加引导的民主有可能被滥用的后果;另一方面由于党内缺乏民主,党员权利的缺失,难以更好地发挥出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党员民主观念淡薄,不能有效地掌握民主的程序来维护党的利益,党内离心离德,党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中国及党内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从国内社会状况来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更趋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给党内民主建设带来多方面影响;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民主政治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我们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的重要时期,美欧等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在意识形态领域“打没有硝烟的战争”,竭力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民主问题已成为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斗争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西方国家占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比较优势,一些否定共产党民主性质和执政合法性、鼓吹西方政治文化进步性的言论在网上快速传播,对广大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的思想产生了较大冲击。面对这种潮流,作为领导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讲,需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深入了解,既不全盘接受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也不排斥当代民主进程的历史走向,而是具有人类政治文明的眼光,立足于中国现实,来探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深入学习、掌握、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并结合实际深入学习,才能使全党明白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能实行别的什么路线、方针、政策;只能实行现在这样的制度,而不能实行别的什么制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3.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培育党员民主意识的载体

      政治民主意识的培育和传播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民主的价值观念不是从天而降的,它与个人及其群体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紧密相连,一般情况下,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素养较高的个人及其群体的民主意识更为强烈,对民主的追求和期望更迫切。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知识是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先决条件,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卢卡奇说:“每一个共产党都代表着比一切资产阶级政党或机会主义工党更高类型的组织,这表现在共产党对它的个体、成员的更大要求上。”[3]由此可见,民主在本源上是一种蕴涵于社会意识深层的价值理念,只有民主意识得到了大多数人理解与支持,民主的制度才有可能真正贯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应该承认的是,尽管不能排除制度建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主意识的培育和传播,但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人没有自觉的民主意识,即使有了自上而下的民主制度也难以发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作用,甚至可能在实践中被异化为专制的工具。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步骤是民主精神的培育和制度建设的同步进行。在现代民主的意义上,中国经过近一个世纪、尤其是近30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和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意识已经在中国这样一个曾长期为封建专制所禁锢的社会中培育出来,但从客观来讲,民主意识在中国还没有全面的深入人心,这不仅表现为少数官员的思想和意识中残存着家长制、等级制和人治等封建意识,更表现为许多民众并没有自觉的民主意识和维护自身民主权利的信心和决心,在培育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建设学习型政党同党员民主意识培育的过程是一致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不断培育党员干部队伍民主意识。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一个谋求发展的党,一个学习型的党,必然对人才与知识有极强的渴望。创建学习型政党实际上就是开发党内民主活力资源,通过学习、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感,不断培育党员民主意识的,积极引导党员参与政治实践。只有广大党员首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依法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会有取之不尽的活力,才有可能将民主扩展到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

      二、在扎实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探索党内民主的发展途径

      1.把学习过程同党内民主实践过程相结合,增进党内民主发展的原动力

      从根本上来讲,党内民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真正实现7600万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眼里,似乎党员在党内只有履行义务,承担政治责任,无须行使权利,看党员的表现好坏,主要看他履行党员义务如何。他们往往把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的党员看成是什么“骄傲”、“不安分”、“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不遵守党的纪律”等等;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党内民主的发展限制组织“一把手”权力过大又缺乏监督的状况。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党的各级组织始终坚持和改善学习,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党的各种学习,在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科学的战略战术,探索革命建设发展规律,并不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又一批党的干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战斗堡垒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把学习与党内民主实践结合起来,吸纳新营养,激活组织中各个要素和环节,从而自觉地校正和修补发展中的缺失,达到吐故纳新、建立良性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目的,做到与时俱进,使每个党员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基本民主权利和义务,通过民主的学习和教育,自觉地成为党的崇高理念的忠实实践者,真正确立他们作为执政党一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个人命运和党的命运息息相关,能自觉地维护党的利益,践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

      2.积极培育学习型党员,不断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

      增强党员主体意识,是提升党员主体能力,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而党内民主的首要之义,在于尊重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维护党员的基本权利。“如果党员主体地位长期被客体化,其基本权利就得不到尊重或被漠视,必然导致主体的组织观念日趋淡薄;而伴随着这种状态的强化,组织的凝聚力将日趋消解,使党内民主失去主体力量的推动。”[4]不断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就是不断培养和改善党员的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就目前党内民主生活状况来看, 党内民主的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有效地提高党员主体意识,因为党员民主意识不仅是党内民主发展中相对薄弱、重视不够的环节,而且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民主精神、民主作风、民主方法的形成,它制约着民主制度的有效执行。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主体也是全体党员,现实的途径就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必须夯实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学习根基,扎实地推进党员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民主意识,只有不断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党员才能以主人的身份主动了解党内事务,积极参与党内一切重大问题的讨论,认真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参加表决,严肃认真地选举党的代表和各级领导机构及领导人;监督党的领导机关和党的领导干部执行党的决议;积极对党委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认真负责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敢地同党内一切腐败现象进行斗争,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积极倡导新型学习理念,营造党内民主的良好环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5]这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明确了方向,也为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保证全党高度统一和党组织的有序高效运转,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核心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与之同时,从学习型党组织本质要求出发,需要不断倡导建立在民主、平等、开放、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互动式、自由研讨式、共享性、创新性等扁平化学习形式,这与党内民主制度的内涵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必将对于进一步形成党内民主风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改造,以形成与学习型党组织主要特征相一致的学习方式。一是坚持研究式学习。以深入学习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途径,以推动创新为目的,营造深入思考、探讨争鸣的氛围。采取科学的学习形式,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了解知识向创新知识转变。坚持以研求真、以研求深、以研求新,深化学习成果,使学习研究与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推进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坚持开放式学习。开放式学习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特征。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以世界眼光博采众长,站在时代潮头求取新知,学习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三是坚持互动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强调发挥每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强调平等参与、互动交流。在互动式学习中,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成为交流思想的课堂、研究问题的平台、创新思路的阵地。从而能够真正在党内形成自觉学习与讲真话的氛围,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促进党内民主讨论的不断发展,优化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形成党内良好学习的氛围与机制,形成良好的党内平等相处、民主决策的机制,从而使党组织始终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与活力,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黄健.造就组织学习力[M].上海三联书店,2003:114.

    [3]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华夏出版社,1989:319.

    [4] 曹峰旗.党员主体地位的政治学思考[J].探  索,2008(1).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蔡雄杰)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