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福州市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对策探讨
摘要:福州作为海洋大市,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州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培育和构建福州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但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进一步增加海洋科技投入,加快海洋科研机构建设,培养引进海洋科技人才,围绕海洋开发中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海洋科技人才,围绕海洋开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海洋科技攻关,完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立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创新体系;福州
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发展海洋产业,积极推动福州从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面对中央支持海西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福州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培育和构建福州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海洋产业快速发展。
一、福州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1.自然资源与产业基础
福州是地处东南沿海,海域面积达1057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约占全省1/3,福州有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等深水港湾,具备优良的建港条件。滩涂和海域广阔,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福州市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有海藻类149种,浅海和潮间带底栖生物主要经济种类289种,已知的鱼类有409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00多种。2009年福州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为509.7亿元,占全省的26.3%。罗源、连江、马尾、长乐、福清、平潭等沿海县(市)区海洋主导产业已经形成。罗源县的养殖、连江与福清的水产加工、马尾的港口经济、长乐与平潭的远洋捕捞和船舶修造都各具特色。2009年,全市海洋渔业、海水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为143亿元、145.54亿元,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已达185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54公斤,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2.榕台海洋合作
福州与台湾一水相连,隔海相望,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等“五缘”优势,榕台在海洋产业合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榕台渔业经过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在良种引进、水产品贸易、劳务输出等众多方面日益密切,台湾水产种苗、鱼卵、石斑鱼加工原料及制品等大量从民间渠道进入福州。福州已成为台商投资大陆渔业首选地。台商在福州创办水产企业,投资涵盖苗种繁育、水产加工、饲料、远洋渔业、休闲渔业、贸易、渔工劳务合作以及科技合作等领域。2010海峡(福州)渔业周经贸活动期间,举办了渔业项目签约仪式以及订货洽谈专场,签约金额达38.56亿元,有24 家渔业企业与35家境内外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33个合作项目,签约项目主要涵盖渔业加工项目合作投资建设、远洋渔业合作、大宗精深水产加工品供销、高优养殖产品与苗种供应及高新技术对接、转让等方面。
3.科技兴海战略实施取得实效
近年来, 福州市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海洋科技,已逐步形成了以水产科学研究、水产技术推广、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为一体的科技体系。(1)大力发展新型高效渔业。按照高效、生态、健康的要求,在稳定对虾、牡蛎、文蛤等大宗传统养殖品种的同时,加快海珍品和高价值海水鱼养殖,调整养殖业区域布局,突出发展深海抗风浪网箱、工厂化养殖和高标准池塘养殖等集约型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特色品种,实现渔业经济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2)加快种苗繁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现有的育苗设施,建立海水名贵鱼类繁育基地。加快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建立完善水产种苗管理监督体系,加强种苗检疫工作,确保种苗质量。 (3)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品牌渔业。按照“突出优势、配套提高、集中连片”的原则,通过项目建设与示范带动,将贝类、虾类、鱼类、蟹类等优势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打造渔业特色品牌,形成养殖、加工、出口一体化的格局。2009年,全市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17.04万吨,加工产值达145.54亿元。(4)发展流通服务业,发展水产品的信息、法律咨询、技术保障等服务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开拓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区市场,为我市水产品的集聚和销售创造有利条件。(5)加快推进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从管理、技术和生产实践三个层面切入,加速渔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进程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推进农产品源头污染治理,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基础。2010年,全市水产无公害产品率达到85%以上。(6)依托“6•18”平台,促进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0年,福州市通过“6•18”共征集海洋与渔业技术难题6项,推介技术需求17项,促成成果对接19项,完成项目总投资2700多万元。“6•18”转化效益逐年提高。在南美白对虾、盘鲍育苗和种草养鱼等科技对接项目领跑下,2010年福州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再创新高,水产品总量185万吨,渔业产值151亿元,占全省大农业总产值的52%,继续居福建省第一。福州市还从政策、资金和科技等方面积极引导企业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和远洋渔业,对对接项目予以扶持配套补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偏小,产业偏弱。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同级城市相比,海洋经济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虽然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不仅产业竞争偏弱,而且缺乏大型、知名企业。一些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海水淡化、深海作物、深海生物基因等几乎是空白。
2.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开发的科技含量不高
由于海洋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策措施不能及时到位,海洋科研与产业未能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对海洋发展的贡献率较低。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如养殖还主要以近海养殖为主,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偏少。
3.海洋人才匮乏,海洋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制约日益显现,海洋人才队伍的现状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涉海部门、行业较多,各自为政、盲目开发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扭转,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用海矛盾也将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未能同步进行,海洋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下降趋势不能有效控制。
三、福州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对策
1.组织制定“科技兴海”规划
福州发展海洋经济,必须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海洋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之路,加快推动全市海洋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福州要发挥海洋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科技兴海”战略;构建新型海洋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深入、系统地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这个中心环节,促进海洋综合开发整体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建立全市性较为紧密的科技协作网络,组织好各类项目的实施。
2.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福州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要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组织协调省内海洋科技资源,整合国家省在榕海洋科技研究等相关力量,并积极引进中科院海洋所等省外海洋领域的大院名校,同时吸收有关企业共同参与,采取组建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在我市建设海西海洋经济研究院(或设立海峡西岸海洋科研中心),使其成为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引领全省全市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海西海洋经济研究院下设一批海洋科技开发的专业研究所、公共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器,形成若干海洋专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国内外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和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增强全市海洋产业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为我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突出重点,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动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海洋开发企业的力量,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推广网络,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加强对鱼虾贝藻养殖技术、人工育苗、病害防治以及海水防污染的科技攻关。可以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组建科工贸一体化的联合体进行开发。要确定一批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重大共性关键项目,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发展海水生态养殖,扶持远洋渔业,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和出口。要安排一批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福州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4.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稳定的科技投入是保证海洋科技不断创新的重要先决条件。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社会、企业、民间及外资等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性海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市财政应安排海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对经济社会带动面广的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攻关。二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投资,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海洋工程实验室。三是针对海洋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持机制。
5.加强海洋科技园区建设,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海洋科技园区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争取创办福清、连江、罗源湾等省市级海洋高科技园区,形成福州海洋高技术产业的集群优势和局部强势,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产业。要强化政策引导,吸引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成长型海洋科技企业进入海洋高科技园区,促进园区适度扩容,提升层次,增强海洋高科技园区的集聚效应。鼓励海洋科技园区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要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建立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产学研基地和海洋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
要把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大力发展省市级海洋高科技园区、科技兴海示范区(基地)以及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要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此开发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产业。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民营海洋科技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抢占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连江的海洋产业发展非常有特色,颇具潜力。如果将全市的水产品企业全部集中到连江来,利用连江的海洋资源优势,在连江建立一个水产品加工基地,形成研发、冷冻、生产、加工、包装、出口等产业链,可将连江的海洋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6.促进海洋传统产业升级
福州的海洋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尚处于较低层次,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海洋渔业弱质局面尚未有效扭转,临港工业大规模的开发才刚刚起步,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滞缓,一方面造成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必须用新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海洋经济产业层次。如在海洋渔业方面,要重点开发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保鲜、运输、贮藏等全程控制技术和装备,提升海洋渔业的产品品质和效益;海水产品加工方面,加强海洋功能食品、超市海洋食品和海洋药物的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升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规模和水平;临港工业方面,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包括培育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互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中心以及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和港口航运支持系统发展等。在滨海旅游和文化产业方面。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为重点,大力开发新型高端滨海旅游产品,打造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绿色生态于一体的旅游品牌等。在新兴产业方面。包括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业,争取把福州列入国家级海洋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工程,培育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战略产业。
7.完善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
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和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力推进海洋人才战略。建议尽快建立海西(福州)海洋开发研究中心,办好涉海洋专业教育,使之成为福州海洋科技、管理高中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开发基地。采取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海洋人才,抓好海洋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际间和港澳台地区的海洋科技合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充分发挥现有各类技术协会、研究会的作用,多层次培养和引进各类海洋科技人才,努力打造海洋优秀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坚持产学研联合,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所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