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福州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州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城市的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的水平,然而现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仍然相当脆弱。随着城市东扩南进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福州;生态城市;宜居城市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布局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功能分区不明确、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不合理等等原因,使得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缺乏良好的连续性及过渡性,生态系统逐渐失衡。如何在发展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城市及其内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于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的,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理念却渊源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16世纪英国摩尔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还是在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雏形。19世纪末叶,以玛希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现代生态城市思想则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英格兰莱奇沃思是由霍华德设计并于1903年建成的田园城市。历经一个世纪后,该镇仍然是最宜人的人居环境之一:而莱奇沃思得到国家的资助却远低于一般的英格兰城镇。无论是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还是 法国柯布西埃的“光明城”;英国恩维的“卧城”;赖特的“广亩城”等展示出生态城市的魅力。[1]
上世纪以来出现的城市生态学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得到重新认识和反思。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1984年,雷吉斯特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原则,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的城市。不论城市人口规模多大,生态城市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总量应大大小于目前城市和农村的水平。二是就近出行原则。就近出行是建立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足够多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彼此邻近,基本生活出行就能实现就近出行。此外,就近出行还包括许多政策性措施。三是小规模地集中化。从生态城市的角度看,城市、小城镇甚至村庄在物质环境上应该更加集中,根据参与社区生活和政治的需要适当分散。四是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在城市、农村和自然的生态区域,多样性都是有益于健康的。这说明建立在混合土地利用理念上的城市是正确的方向。
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UEA)提出的生态城市发展原则为:退化的土地;城市开发与生物区域相协调、均衡开发;实现城市开发与土地承载力的平衡;终结城市的蔓延;优化能源结构,致力于使用可更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减少化石燃料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健康和有安全感的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参与城市开发;改善社会公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多姿多彩、丰富的文化景观;纠正对生物圈的破坏。
欧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十项关键原则是:资源消费预算;能源保护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更新能源的技术;可长期使用的建筑结构;住宅和工作地彼此邻近;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垃圾产生量和回收垃圾;使用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在当地生产所需求的主要食品。这些也被生态设计专家们认为是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这些原则都是强调对现有城市系统不合理内容的改造,提出的具体措施都是针对城市问题的不可持续特征。这些原则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对实践的指导却毫不含糊。[2]
从这里可以看出,有关生态城市的原则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这些原则从最初简单的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更加丰富的原则体系。而且这些原则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强调对实践的直接指导意义。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内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3]1994年他们还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以下标准:
1.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足人类自身进化的需要。
2.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小人工维护原则: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维持的,外部投入能量最小;时空生态位的重迭作用: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3.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水”原则;共生原则:人与其它生物、人与自然的共生,邻里之间的共生;自净原则;持续原则:生态系统持续运行。
从以上的综述也可以看出,生态学界在生态城市理论方面从专业角度出发,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在完备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环保局发起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无论其评价指标,还是具体实施同国际生态学界的生态城市实践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进入到新世纪国内学者对城市生态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如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资深教授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4]
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地区规划学院教授梁鹤年在“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一文中,提出生态主义的城市理想原则是生态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生态连接,而中心思想则是“可持续发展”。[5]同济大学博士黄肇义提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杨志峰等则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6]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在2009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将生态城市定义为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一经济自然协调、稳定发展。
总之,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将社会、经济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与对良性循环生态环境的追求结合起来,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等特征。通过生态城市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一经济自然协调、稳定发展。
二、福州宜居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城市地处东海之滨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条件优越。近年来福州市抓住海西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不遗余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滨海生态城市。在2004年就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第五个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省会城市。2010年被评为全国最宜居的城市。截至2010年底福州市已有3个国家级、26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260个省级生态村。生态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市委提出要力争在2015年创建生态市,完成80%的国家级生态县(市)、80%的国家级生态乡镇、80%的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
(一)福州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
1.优越的地理空间区位。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域辽阔,海岸线总长 1137 公里,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闽江穿城而过,形成“枕山、面海、襟江”的山水生态格局。近年福州的滨海旅游方兴未艾。海域宽阔,多港湾、多岛,岛屿由于受海浪拍击和侵蚀,形成奇异多姿的地貌,风景优美。 拥有滨海城市的独特风貌与宜人景色,如长乐闽江口旅游走廊、琅岐旅游度假区、连江黄岐海滨风光旅游区、福清目屿岛度假区等一批滨海旅游景区也为广大海内外朋友提供了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2.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势头强劲,在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 3705 亿元,人均 GDP 超过7000美元,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14)。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已成为福州建设生态城市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3.丰富的生态资源。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福州物产丰富,素有“福海宝地”之誉;福州森林覆盖率达 54.8%左右,是中国三大林业基地之一;福州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复杂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福州丰富的生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福州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2200多年,孕育出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福州城市文化品牌。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文物遗迹众多,曾经走出林则徐、严复等一百多位名垂青史的人物。这些都彰显闽都文化魅力,凸现福州历史文脉。沿海外向的地域特色,也形成了福州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底蕴。
5.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福州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滨海生态城市,已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福州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4%以上;福清、长乐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以上;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完成19个乡镇和264个建制村农村垃圾治理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使家园清洁行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80%以上建制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空气质量优良率 96.7%;福州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15平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二)福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制约因素
虽然福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并在2005年就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近年来福州生态城市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到福州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1.城市总体规划有待完善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生态人居环境提得较少,没有对绿地、城市建筑群的密度和高度、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福州城市总体布局一直以集中、“摊大饼”的方式向周边蔓延,这种单中心圈层结构,致使城市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城区交通拥堵、公共空地活动场所少、城市空间开敞性小、建筑密度高等问题十分突出。
2.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重点行业环境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将造成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大规模的城镇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工程拓展等使生态环境遭受侵害,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使城市环境容量面临压力,危险废物、电子废弃物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3.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2005-2010年福州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约3.8万人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人口的不断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降低了人居产值的增速,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就业压力。此外,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
4.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依据。福州市仍未建立起市场条件下的环境保护投入保障机制,缺乏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改善环境质量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环境保护管理上,福州市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三、福州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路与建议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生态城市的目标包括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结构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环境质量、安定的社会环境、绿色的消费模式、自觉的生态环境意识等诸多方面,因此宜居城市建设需要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群策群力,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分别展开。
(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完善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之本,生态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起着“龙头”作用,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系。由此可见,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根据《海西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高起点的制定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提升城市总体规划,提高规划质量。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产业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同时还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产业对福州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建设。建设生态农业:政府要加大投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各类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技术,依靠科技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建设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如创建以福清镜洋镇、沙埔镇为主的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闽侯、闽清现代茶叶示范园;连江水产品加工示范园;罗源现代食用菌示范园;永泰现代水果示范园;琅岐农业精品科技园;城郊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不同特色的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
建设生态工业:一是通过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加强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等生态化技术的研发,为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加强工业“三废”的资源化利用,扶持废物回收利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服务业:一是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二是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绿色物流业和生生态经济建设首先应建立生态生产方式。
(三)发挥生态优势,构建宜居城市
构建具有福州特色的水网与林网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系统。按照“显山、露水、见绿”的生态思路,发挥福州城市山多、水系发达优势,以自然山水为骨架,多样化的园林绿地为依托,做好水“文化”和“山”文章。继续实施“显山露水”工程,做好城区山体保护和景观整治规划,把城市置身森林怀抱之中,形成城市外围生态圈和涵养区。.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升中心城市品味。一要主动融入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凸显城市灵秀之气和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个性、内涵、魅力和品味;二要继续推进旧城改造,提升老城区品味,塑造凸显福州特色的城市景观;三要加快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弘扬城市特色,突出显山露水的独特自然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四要积极推进中心城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进一步显现“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江在城中,城在江边”的独特自然环境特色。
(四)重视文化景观建设,保护城市人文环境
宜居城市是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有着浓厚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人文关怀和良好公共道德的城市。福州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城市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因此,在宜居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延伸,有意识地延续城市历史脉络,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把福州历史文化的碎片串起来,保持城市的完整性、连续性、个性和文化性,增强城市宜居吸引力与辐射力。加大对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居、古街古巷、古树名木、古园林、古作坊、古遗址等历史性街区、传统风貌地带的保护。促进历史坊巷的保护与更新,对于厚重历史积淀的老旧建筑,应该因势利导,在保持原生态的同时合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守住一份应有的文化底蕴。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生态意识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进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增强生态观念建设,首先要通过大量生动有效的鲜活事例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方式铭刻到人们的观念,使全民自觉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其次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强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第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媒体为平台,开设生态文明专栏,报到生态城市建设典型事例。第四是开展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以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为载体,宣传生态文化和生态观念。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等形式,不断加强环境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将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的意识变为自觉的行动。
(六)健全法制体系,完善环保机制
要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体系,采用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综合控制。如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环保产品质量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标准、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噪声控制标准等等。严格依法行政,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和完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福州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特征是生态资源与城市资源的结合,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通过一批生态村镇、生态居住小区的建设,打造出越来越多的良性循环型、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示范企业,做到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城市生态的协调统一,最终将省会福州建设成一个有利于竞争、适于生活、管理妥善、能吸引投资的生态宜居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沈超.借鉴国外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J] 城市观察, 2011(1).
[2] 黄肇义, 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城市规划,2001(1).
[3]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1984(4).
[4]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J]. 城市环境与生态城市, 2001(12).
[5] 梁鹤年.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J].城市规划,1999(7).
[6] 杨志峰, 赵清,等. 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的辨析及其运用[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4).
[7] 关于加快造林绿化、城市绿化,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情况的报告[N],福州日报,2011-04-28.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赵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