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简报
(第96期)
编者按: 《求是》杂志2012年第十七期刊发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同志的署名文章《实施大开放战略 发展开放型经济》。文章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福州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条件和思路对策,对推动我市科学发展新跨越,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实施大开放战略 发展开放型经济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福州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政策空间,培育建设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7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到较深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福州在厚积发展根基的同时,也蓄起了实施开放战略的强大势能。一是区位优势。拥江傍海、八方纵横的畅达通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的地理位置,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两个我国最发达三角洲之间的板块架构,造就了福州沿海外向的鲜明特色。二是政策优势。中央支持海西建设、支持平潭开放开发的重要战略决策,《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中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叠加覆盖、近距离辐射,为福州带来了全方位开放的难得机遇。三是海洋优势。与陆域面积相当的辽阔海域,占全省1/4的绵长岸线,占全省1/3的海岛面积,让福州拥有江阴、罗源湾等众多优良港湾,港口岸线资源十分优越。四是侨台优势。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相继被国家确定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胞落地办证口岸、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涉台商品原产地管理办公室在榕成立,对台交流交往独具优势;作为著名侨乡,福州籍海外乡亲有300多万人,遍布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我们肩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满足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就必须从市情出发,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的发展取向。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了福州的优势与短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新福州的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了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工作部署。
树立大开放的思想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大眼光、敞开大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对外开放的大潮之中。在开放意识上,要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中来认识福州,从海西发展大局中来思考福州,从省委、省政府对福州发展的定位和要求中来谋划福州。在开放对象上,既要善于“引进来”,又要敢于“走出去”,不断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在开放领域上,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各领域开放的新路子,不断扩大合作交流空间,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
夯实大开放的产业基础。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在产业,在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要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提升产业层级。突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抓龙头、铸链条、促集聚,积极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挥空港、海港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全力推进临空经济区发展和江阴海港新城建设;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两江四岸”高端服务业带,建设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大力打造总部经济高地;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激发文化服务力竞争力,让文化散发影响力;大力实施旅游重点工程,做大闽江游、文化游、温泉游等旅游品牌,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海洋经济,规划建设闽台蓝色经济产业园,更高水平推进海上福州建设;突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下转第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