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12-10-16 14:48:02来源:福州党校学报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三个层面上进行理解和把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一定能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为迎接十八大胜利召开、统一全党思想所做的一次政治和思想动员。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用什么样的旗帜引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进步,靠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三个层面来了解和把握。胡锦涛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理论形态上看,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 我们党是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1919年8月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它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1920年又指出:“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殊性结合的一种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1920年冬季在武汉董必武的寓所里说:“马克思主义体现在各国都是不一样的,如在法国为工团主义,在英国为基尔特社会主义,在德国为社会民主党,在美国为世界产业工人联盟,在俄国为布尔什维克。”1924年恽代英说:“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2]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3]。这些论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早期对“中国特色”问题的理论思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个理论特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跟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我们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紧密结合起来。

      从实践形态上看,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没有现成案例可以参照的,也就是说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在中国这样特定的空域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断地 “摸着石头过河”。从这点上来说,就是我们的实践特色。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中在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

      作为一种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解决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问题,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它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学说、政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经验总结。共产党领导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道路的过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从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科学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三者紧密相连,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道路拓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当前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从全球金融危机到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接连上演,全球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时期,至今仍未完全摆脱欧债危机的阴霾与冲击,国内形势复杂,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交织互动,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任务繁重,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交相出现,发展方式与资源条件相互制约,核心价值与多样思潮同生共存等等。在这样的形势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一定能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全文的主调就是强调举旗问题,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90年来我们所取得重大成就,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关系到党的命脉、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52、519.

    [2] 倪德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由来及启示[N].学习时报, 2010-09-27.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11.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俞慈珍)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