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整体性角度为分析视角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的精髓。从整体性的角度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真正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角度;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既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个政治理论素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我们的事业就得到了发展,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甚至遭受失败。现在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在当今这个背景下,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仍然需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整体性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真正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一直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分门别类地进行并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重大的缺陷,比如,片面地以某一部分来谈整体性,或者抓不住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的精髓。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着的一系列理论构成的,在这相互联系着的一系列理论之中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红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内涵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内涵,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立场。所谓立场,是指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立场是不同的。比如,同样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和公安机关的立场就不同。虽然不同的人,其立场是不同的,但这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立场都是正确的,因为立场有正确立场与错误立场的区分。
对立场可以从两个维度作进一步的分析,其一,真理性的维度,即什么样的立足点才可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其二,价值性维度,即什么样的立足点才决定着一种理论与另一种理论相区别的价值取向。
就第一个维度即真理性维度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唯物主义的立场。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客观性为其出发点,即站在客观世界自身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以此与一切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相区别,它克服了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的片面性缺陷。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实践性为其出发点,即把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以此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相区别,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从纯客观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的片面性缺陷。通过对纯主观和纯客观两种片面性的克服,以客观性和实践性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关于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的真理性认识。这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所阐述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
就第二个维度即价值性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学说,而不是别的阶级的学说,它来源于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又为无产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因此,它观察和处理问题都从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出发,而与资产阶级立场相对立。这可以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得到说明。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到列宁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4]
总之,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内涵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
2.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内涵
同样,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内涵,我们得了解什么是观点。所谓观点,就是人们对事物或问题的基本看法或见解。同样,不同的人,其观点是不同的。例如,对于“什么是教育公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其看法是不一样的。这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当然这么讲,不等于说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因为观点也有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区分。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但主要的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因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为止正确的科学世界观;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
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我们的精神世界,都存在着客观规律。其二,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即世界是相互联系、永恒发展着的世界。这个观点的核心是矛盾观点,矛盾观点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以既对立又统一的方式存在的,并且正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及整个世界的运动发展。其三,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没有被反映的对象就没有反映,也就没有认识。所以,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但是认识主体有什么样的反映,获得或者形成什么样的认识,则与认识主体的认知能力和实践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四,生产劳动的观点,或更进一步抽象为社会实践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归根到底是生产劳动的历史,是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社会。因此,在当下的生产劳动发展史中隐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其五,人民群众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英雄人物是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的作用最终要通过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体现出来。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等等。
综上分析,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内涵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涵
同理,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涵,我们得了解什么是方法。所谓方法,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形象而生动地把方法比喻为“过河”的“桥”和“船”。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了一个观点,方法才是竞争力,笔者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方法就是工具,有了好的工具才能做出好的业绩。孔子说,工欲善其利,必先利其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比如,如果我想把一根钉子打入墙壁,我可以用手,也可以用锤子,用手可能会导致手破血流,而用锤子,则可能很容易的完成任务。根据杠杆理论,工具的使用不在于力气的大小,而在于用力的方法和用力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这是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当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世界的时候,它就是世界观;当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时候,它就是方法论。所以,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恩格斯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7] 他还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9]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10]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邓小平同志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和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多掌握一点唯物辩证法,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1]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主要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相一致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二,辩证分析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联系的方法和发展变化的眼光。这个方法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分析方法,它包括了“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辩证结合的方法,“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方法。其三,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坚持和发展真理的方法。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相一致的根本的认识方法。这个方法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基础,以认识的实践性为灵魂,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其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也可以更具体地描述为以经济为社会的基础、从经济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人类社会的方法。这一方法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经典表达。其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相一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先进的政党应该坚持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一方法的核心是把“人民同意不同意,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终标准。
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涵主要是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具有的三重不同属性,其间既有内在联系也存在一定差别。
其联系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东西,也不是三个各自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所具有的三重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从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的角度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或见解这个角度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实现目标、任务的手段、方式、途径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其差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所具有的三个不同方面的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的共同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从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立场,不是观点和方法;从对事物、问题的看法或见解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观点,不是立场和方法;从实现目标、任务的手段、方式和途径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方法,不是立场和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差别,仅在于揭示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并没有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差异。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其中,立场是根本、是前提,观点是基础、是核心,方法是工具、手段。立场是指价值标准,是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观点和方法,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别属于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范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时,我们尽可以抽取其中一个方面作为讨论的重点, 但需要明确的是, 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任何一个方面, 都必须与其他两个方面相联系, 否则, 就有可能偏离甚至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实质。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割下来的手,虽然名字还叫做手,但实际上已经不是手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手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虽然具备手的形状,但是已经丧失了手的功能。所以,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手了。只有和身体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的手。大家都知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同样,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是既相互联系又不可分割的。
这就是说,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整体性是立场的整体性,整体性是观点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方法的整体性,这三个方面的交织交融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6]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1031.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15.
[4]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5][7][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39-40、742-743.
[9]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2.
[11]新浪网,http://news. sina.com.cn/o/2003-09-08/1115710989s.shtml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肖文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