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中国是个诗书国度,千百年来对读书的溢美和期望,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难以媲美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读书也应成为其必然选择。
读书养浩然之正气。千古以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非读书所莫能为。被称为常州三杰之一的“书生领袖”瞿秋白。他虽是文弱书生,但是铁骨铮铮,就义前一夜还能平静作诗。瞿秋白文弱,可他羸弱的身躯内蕴藏着伟大的力量。他走向中山公园刑场时,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在草地盘腿而坐,而后从容饮弹。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像瞿秋白这样,一介书生慷慨赴死的例子并不鲜见,从南宋末年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文天祥舍生成仁求义,到明末史可法明知不可守而守之,这些平常看似弱不禁风的文人,在国家危亡之际所显示出的那种民族大义和视死如归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南怀瑾讲过,“读书明理,读书人向来是以理行事”。的确,读书能够让我们建立起坚定的信仰,为眼前的工作找到持久的意义,为个人的追求注入永恒的价值。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行为与永恒的价值联系起来,他的精神才能强大,他的追求才能执著。精神强大的人是很难被打倒的,尊严就是精神不倒。
读书养经世致用之才气。古往今来的实践证明,读书是让人变得聪明的捷径。用千百年来的人类智慧浇灌你,用许许多多一流的脑袋帮助你,这就是读书的功用。今天,不讲做学问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只讲多读善思,肯定更能适应工作、免除“本领恐慌”,也更易脱颖而出。所谓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主要是读书学习,学习力就是提升工作适应力、竞争力。
读书养宁静旷达之清气。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入历史、走向伟大的,芸芸众生的幸福,用伊壁鸠鲁的话讲就是“心灵的无纷扰”。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现代人如何平衡?读书无疑是一个成本低、自己能把握的好方式,正可谓“读书使人喜静”“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被誉为中国人修身养性三大奇书之一的《小窗幽记》当中有这样的话:“天下之事,利害常相伴;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书使人达观。读一些历史、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书,可以扩大时空,开阔心胸。书使人充实。“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当书中为我们展示出鲜活多彩的生活,帮助我们廓清纷繁复杂的世态,给予我们只争朝夕,力争上游的勇气和智慧的时候,我们便很自然地将其视为生存的营养、生活的调剂、工作的帮手、终身的朋友,得到读书之乐。余秋雨先生讲过一个故事,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时上海监狱长来找他,请他给服刑人员讲课。做完报告以后,他就对监狱长讲,有个朋友在你们这里,能不能见一面。这个人其实严格讲起来不是他的朋友,是他过去的一个老领导。监狱长说余先生很抱歉,其他犯人都可以,唯独这个犯人要经过比较复杂的审批手续才能谈话。余秋雨就说,“我写条给他,你们能不能转交给他。”监狱长说那可以。字条上写了这么几句话:“我们都忙,过去有外语基础,但始终没有能力把外语往前更推一步,祝贺你有了这个可能。”后来四年以后,那个官员出来了,第一个电话打给余秋雨,说:“我带出来了本56万字的翻译稿,谢谢你,让我这四年过得很充实。”他译了一本书,成了一个很好的外语人才。
很多时候,人的寂寥是心灵上的寂寥;人的茫然是精神上的茫然。多读书,才能拥有生命的“后花园”和心灵的“栖息地”,根治“精神疾病”,使心灵得到充实、精神找到归依,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