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从过程论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2017-07-19 12:56:52来源:学习时报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如何理性认识并有效阐释其优越性始终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关键问题。当然,这也并非什么新问题,而是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以来一直就存在并且今天依然需要深化认识的一个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辉煌,尤其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毋庸讳言,今天中国在人均方面许多指标尚达不到世界上游,现代化与文明程度在某些领域尚不及发达国家,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发展中还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理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方面可以从今天中国发展已经取得的整体成就来予以说明,但更为深刻、更具说服力的,还是一种历史过程论的认知与阐释视角。这种历史过程论的视角不是抽象地从理论逻辑上依据经典著作演绎与论证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不是静态地仅以现实某些发展数据表明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成效,也不是靠批判资本主义本身的某些痼疾,而是用一种过程的观点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过程论的视角首先要明确起点。就起点而言,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而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小生产占优势的传统社会的基础上,由一个先进而强大的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它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以发达生产力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形态差别极大。尽管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但生产力水平总体来讲仍然不高,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仍然较低。这就决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所开辟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与社会主义的理想形态有差距,与发达资本主义的横向比较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差距甚至较大差距。既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哪呢?

  在历史过程论的视域中,作为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从低的起点上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更公平的发展上,体现在效率与公平切实统一的建设进程中,体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更有效推进上。换言之,体现在以更短的历史进程,用更少的代价,以更合乎人性的方式,以人民满意的评价,在尽可能多的领域或方面取得甚至超过发达资本主义用更长的时间方能取得的成就上。邓小平的名言就体现了这种过程性思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就是说,要用一种生命成长的眼光来分析和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优越性并不是先天就毫无疑问、在各个领域确定无疑的,而是在不断的建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的。尽管起点低,但其方向选择正确、道路切合实际、治理更为有效、发展更具活力,或者用比喻性的说法表述,在发展方面的性价比更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差不多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现代化所走的历程,经历了西方几百年所经历的问题,在“时空压缩”的时代背景下不仅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自身现代化的诸多问题与挑战,而且也取得了与发达资本主义相比在诸多方面毫不逊色的成就。

  当然,依然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在某些领域的差距也必须正视,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国情如此复杂,几十年时间保持政治社会的基本稳定,在低的起点上比较顺利地实现转型与发展,成就确实极为辉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此而言,与发达资本主义在结果层面的横向比较固然重要,但过程层面的纵向比较才是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

  以这样一种历史过程论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低起点情况下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进一步生长与增多的过程。这就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从小到大的生命成长过程一样。谈到社会主义因素的进一步生长与增多,似乎是个奇怪而多余的问题,难道社会主义国家不就意味着完满的社会主义因素吗?从规范的理想意义上看确实如此。但正如上文反复提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明确强调过的,“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至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尤其是党的领导当然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一方面,已有的社会主义因素有一个自身逐步调适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够格的现实基础决定了在从不够格到逐步够格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当年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因素将会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低的历史起点决定了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必然有一个更多新社会因素逐步产生的过程。从大的历史过程来看,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已有的社会主义因素会逐步优化,新的社会主义因素则会愈益增多,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他看成是处在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综合以上,从过程论的视角,以生命成长的眼光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合理地看待今日中国之差距与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低的历史起点之上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展示了自身的生机活力,已经较为有力地证明了自身的优越性,殊为不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之中,还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强劲的内生动力,还有更为光辉的使命有待完成,在未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在对难题与挑战的持续破解与应对中,其社会主义本质将会得到更好实现,自身优越性将得以更好体现。

作者:李海青 李航 责任编辑:谢碧珠